目前躁狂抑郁性的病因及發病機理還不很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家族調查,孿生子研究等。發現病人親屬中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10~30倍,而且與病人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也越高。孿生子中單卵雙生比雙卵雙生的患病率高,且發現躁狂抑郁癥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2)生化代謝異常:近年來集中對腦內生物胺類(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神經介質的研究。其學說來源于精神藥理學的研究資料:①耗竭腦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互的藥物,如利血平等可導致抑郁。②使腦內受體部位上述生物胺活性增高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郁劑和單胺氧化酶抑郁劑,具有抗抑郁作用。
臨床研究發現某些抑郁癥病人尿內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產物排出較對照組明顯要低,反映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去甲腎上腺素活性低下;而躁狂期則相對增高,說明躁狂和抑郁與腦內去甲腎上腺素的活性高或低有關。另外,研究還發現不論躁狂或抑郁癥期,病人腦脊液和尿內5-羥色胺的代謝產生均較對照組明顯要低。提示腦內5-羥色胺更新率低可能與躁狂和抑郁兩者均有關。
(3)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抑郁癥病人有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反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有異常。患者血漿糖皮質激素和17-羥皮質類固醇的含量增高,服地塞米松后,未見應有的抑制現象。此外,還發現促甲狀腺對促甲狀腺素釋放因子的反應遲緩或消失。推測這些神經內分泌變化,可能與間腦生物胺功能障礙有關.
(4)軀體、心理和環境因素:據統計,本病在首次發病前約半數病人有精神因素,但這些因素可能僅作為發病原因,即作為一種促發因素而起作用。精神因素、環境因素和軀體因素,不僅對初發病人起作用,在疾病的復發上也起一定作用。 |